7月1日上午,清华大学化学系徐柏庆教授应邀做客我院“化学之光·名师讲坛”并做题为《多相催化科学研究的几个基础问题》的学术报告。报告在化学学科楼A408会议室举行,由王川教授主持,我院教师、研究生、本科生代表共同参与,现场学术氛围浓厚。

在报告中,徐柏庆教授结合自身深耕多相催化物理化学研究的积累,围绕催化科学基础命题展开分享。他深入阐释催化剂活性、选择性与稳定性的科学本质,解析催化剂优劣评判的技术逻辑,探讨催化活性位探测与催化机制解析的科研目标。徐教授凭借长期学术实践沉淀的思考,为在场师生系统呈现多相催化研究的底层逻辑,让大家对催化科学有了更深入且全面的理解。徐教授还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多相催化领域的前沿探索,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实验与理论分析,揭示了催化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,为推动多相催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。
报告会结束后,徐柏庆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,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了专业而细致的解答,对促进我院相关领域研究具有积极意义。
作者:王川(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); 审核:周辉
徐柏庆教授,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、中国化学会会士,曾/现任 Carbon and Hydrogen (2024-)、 ACS Catalysis 副主编(2014-2019)、 Applied Catalysis A: General、 ACS Catalysis、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、催化学报、 Catalysts、 Current Catalysis以及燃料化学学报等的编委,催化委员会副主任等。长期从事多相催化物理化学科学研究,曾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(包括973和863计划)课题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基金课题、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,以及国内外企业委托的探索性研究课题等40项;被邀担任国际酸碱催化 Tanabe Prize、亚太催化奖、IACS 国际催化奖等的奖评委员会成员或评审人。已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,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。曾获得“中国催化青年奖”、教育部自然科学奖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“科技进步奖”等奖励,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 Elsevier高被引学者。曾担任清华大学《物理化学》教学团队负责人,教授清华大学本科生精品课程《物理化学》、至理书院本科生荣誉课程《物理化学H》、以及研究生课程《催化化学》、《高等物理化学》等。